2012年5月27日 星期日

一念之間的差異

盧智芳於 Cheers 提到,她在國三畢業典禮前夕,校長到每個班級對畢業生講話,他一開始什麼都沒說,只在黑板上畫了一個簡單的圖,然後說:在人生中,畢業典禮就像這個角的頂點,一開始,每個人的出發點都一樣;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,有一個因素會讓彼此的差異愈來愈大,愈來愈大。這個因素是什麼?就是一個人的觀念。要是觀念一開始是錯的,以後就全錯了。

記得禪聞法師也曾提到:

不對的方法,做再多,都是錯,浪費時間。
對的方法,慢慢做,才會進步,不見得時間會花比較多。

所以,一開始能夠找到正確的觀念,正確的方法,是決定你圓滿的關鍵。這裡強調的是圓滿,而不是成功。因為成功有可能只是表象,例如你成功獲得了選舉,卻使用了見不得人的手段,雖說你成功了,但卻不圓滿。

侯吉諒於其「一念之間」文章中有提過:

「人很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,因此需要一定程度的內在修養,才能不受外來惡戾之氣的影響,能知不足,則不敢不努力,能以平常心看得破一時際遇的興衰,則世間榮辱可以不驚不畏,能無所住而生其心,則不會有偏見,能以善待人,於是物物大好,事事好極了,不必求福而自然萬得福。」


雖說是外來惡戾之氣的影響,但說到底,還是自己內心調伏的問題。會左右我們選擇的因素,常常是因為「我無甲意輸的感覺!(台語)」。因為害怕,所以採取了許多明知不可為而為的作法,最後反而輸的更慘,付出更大的代價。


在強調運動精神的公平競賽中,競爭結果的輸贏並不是壞事。它訂出公平的標準,讓參賽者分出高下。贏的人很清楚知道哪一方面的表現,適合自己發揮長才;輸的人也可以藉此檢討自己努力不夠、或是方法有問題,還是根本就是把自己放錯了位置,不該參加這個賽局。

如果不能接受自己落在輸局的處境,進而透過檢討反省找到新的方向,就會讓自己執著在「輸」的負面感覺裡,變得憤怒而失去理性。

在該篇文章中,有幾個很棒的觀點,節錄於後:

  1. 願意成全別人,是更實際的贏家
    分享一個精彩的故事:
    左宗棠,並非天生贏家。他也有過輸的紀錄。據說,非常擅長下圍棋的他,曾經在一次出兵前的空檔,路過一個號稱「天下第一」的棋王住處,於是他主動下馬挑戰,當場贏了三盤棋,爽快地離開趕赴戰場之前,還特別糗了一下主人「天下第一」的封號。

    為朝廷打完勝仗,班師回朝途中,左宗棠又再度路過棋王住處,意猶未盡地進去下棋,想要再度衛冕成功,沒想到這一回卻連輸三盤。棋王微笑地說:「上一次你來找我下棋的時候,正好是要率兵出征,我不能讓你因為輸棋而挫失銳氣。現在你打勝仗回來,我就當仁不讓了。」

    棋盤上的輸贏,也許有真有假。人生裡的輸贏,也未必就此見真章。但只要擁有足夠的自信,能夠體察別人的需要,願意成全別人,即使表面上輸了,並不是真的輸,反而可能是更實際的贏家。棋王,贏了友誼,也贏了自己。
  2. 輸贏不是跟別人的比較,而是對自我的挑戰
    戰勝自己一直想「贏過別人」的念頭,是層次更高的一種贏法。
  3. 輸贏不是單線的,而是多面的
    學業或事業很成功的人,可能忽略了人際關係或家庭幸福。評估輸贏時,別忘了各個面向的均衡。
  4. 輸贏不是表面的,而是一體的
    輸贏是一體兩面的,贏到某些東西的時候,可能正失去其他的東西。


參考:
01: Cheers 130期,一念之間的差異
02:侯吉諒:一念之間
03:面對自我挑戰-輸與贏在一念之間(每週一讀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