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6月12日 星期日

做你自己

 
在 cheers 雜誌,介紹了彼得.巴菲特,他正是股神神華倫.巴菲特的兒子。彼得.巴菲特在他「Life Is What You Make It」一書裡,提及父子兩人針對不同投資標的而各自引領風騷。節錄文章中所說得一段精華:

人生要試著什麼都去學。
這年頭所謂的「教育」,往往指的是「就業技能訓練」,這太過狹隘。目標取向的學習只是教育的其中一個面向,假如我們希望自己的人生盡可能多采多姿且令人滿足,那麼我們就應該試著什麼都去學。不要只學用來賺錢的專業本領,還要學我們專業以外的無數其他知識。

停下來審視內心。
「自我內省」嚴然已成為一種遙不可及的奢想,我們總是害怕自己落後別人,因此再也不敢花時間放慢腳步好好思考。然而,好的決定需要花時間。停下來審視自己的內心,絕對不是「浪費」時間,而是對時間的「投資」,它是人生最值得的一種投資。



大巴菲特看投資 小巴菲特看人生

  • 準備是最重要的,諾亞不是下雨之後才開始造方舟。
  • 錢是人創造出來的,但錢不能創造人。
  • 一要接受錯誤的發生;二要坦承錯誤,並勇於面對;三從錯誤中學習,積極過日子。[more]

  • 好運通常以機會的形式出現,是去迎向挑戰、去做困難事的機會,但你必須做好準備,可以接招了,才不會辜負這份好運。
  • 身無分文或近乎身無分文,其實是一種適切的狀態。它在考驗我們變通的能力和幽默感。
  • 倘若因為害怕落後別人,或怕犯下無可挽回的大錯,我們便不院給自己犯錯的空間,那我們一併喪失學習的機會了。

這篇文章,讓我想起以前唸書的時候,學校有教國學常識,不外乎四書五經、孔孟、老莊思想。雖然當下心裡也是會滴咕,這以後又不能當飯吃,唸了作啥?還好聯考會考,所以還是把它念完了。出來工作幾年後,慢慢領悟到,自己目前看到的、遇到的、想要的,其實很多都跟以前所念的國學常識多有關聯,孔孟幾千年前講的話,至今依然受用。這代表了什麼?代表了教育的核心。想想,這歷古彌新的學問,你不好好學,這不是很可惜嗎?反而現在工作上的技能,你只要幾年不碰,肯定退了流行,因為又有更新的技術冒出來了。原來我們一直追求的,是很表面的知識,經不起時間的考驗。

子曰:「始吾於人也,聽其言而信其行;今吾於人也,聽其言而觀其行。」
孔子說,當初我對於別人,是聽到他的話,就相信了他的行為;現在我對於別人,是聽到他的話後,還要觀察他是否是言行一致的人。

以前的孔子,教我們如何去看待週邊朋友所說話,別亂相信別人。如果你有謹記於心,就不容易受騙。但很可惜的,這番美意在我們的考試制度裡,就變成在考:

請問,孔子所說的這句話,是出自哪裡? (A)公冶長篇 (B)xxx (C) ....

出自哪裡很重要嗎?連這種題目都在考,才會讓學生對這門學科產生反感,甚至給他冠上「封建思想」的名號,要把它趕出教材內容。最後,這封建思想在教材範圍裡被排除了,學生們少了背誦的壓力,相對地也失去傳承這千年教育核心的機會。


清代乾隆年間,主編《四庫全書》的著名學者紀曉嵐曾經說過:「世間的道理與事情,都在古人的書中說盡,現在如再著述,仍超不過古人的範圍,又何必再多著述。」這的確是一則名言。 試看今日世界各國學者關於思想學術方面的著作,無不拾古人之牙慧,甚至,強調來說,無不是中國古人已經說過的話。

所以紀曉嵐一生之中,從不著書,只是編書——整理前人的典籍,將中國文化作系統的分類,以便於後來的學者們學習,他自己的著作只有《閱微草堂筆記》一冊而已。 就因為他倚此一態度而為學,自然地讀書非常多,了解得亦較他人深刻而正確。


跌破大家眼鏡的,是國外目前已經開始在流行研讀中國的四書五經、老莊思想,這些我們所摒棄的,別人卻撿起來好好用,嚴然形成我們最不願見到的:「牆內開花、牆外結果」。學校能夠教授國學常識,對學生將來的行為處世上,真的有很大的幫助,若能更進一步地讓課程貼近生活,考試回歸正常而不刁鑽,品格教育,就應由此開始。

參考:
01.2010年11月 Cheers雜誌
02.由老子到孙子--南怀瑾
03.由老子到孫子-中國國學網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