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9月4日 星期日

生命的恆沙


水,本是清淨、無染。生命的初始,亦何嘗不是。從一個生命停留於一個身體開始,就好像將水開始注入一個杯子,隨著時間的推移,注入杯子裡的水也就慢慢變多了。

人與非人之間的差異,在於懂得思考,但同時也因為思考而讓每個人存在著太多的相異性。眼睛所見,耳朵所聽,鼻子所聞,舌頭所嚐,身體所感受,絕對每天不同、每人不同、每次不同。


「坐井觀天」、「三人成虎」、「瞎子摸象」的故事,告訴了我們眼見不能為憑、耳聞不能成真、所知並非全貌的道理。很多小朋友小時候很怕黑,是因為他們把原本無害的東西視為妖怪野獸,即便是一件衣服掛在昏暗的角落裡,他都會生起無比的恐懼感。

當你接受了負面的訊息,就像是將一粒沙放進了你的水杯。多年之後,原本清澈的水杯,早已不知累積了多少沙子。直到有一天,你的心緒已無法獲得寧靜時,才赫然發現你的那杯水,正因被攪動而混濁不已。有人建議你,時間是療傷良藥,但其實並不是如此,留下沙子的水杯,不管加注再多的水,沙子依然存在。唯一你能做的,就是讓杯子安靜下來,待沙子沈澱之後,即可再見水的清澈。或許你會問,那裡頭的沙子怎麼辦?如何徹底把它們清乾淨呢?這問題問得好,而答案是永遠不可能清除乾淨。試問,你過去所做過的事,犯過的錯,今天可以抹煞掉它嗎?即便是經過五年、十年之後,過去所發生的事,依然不可能憑空消失,這樣的道理,你就應該可以理解為何無法消除杯子裡的沙了。

而我們也毋需因此而難過,因為身邊周遭的人,乃至大部分的人,都存在著相同的問題。若是如此,你所擔憂的就不再是如何去清除沙子,而是如何讓水杯靜下來,讓沙子上面再次呈現水的清淨與無染。

這很難嗎?可以說是,也可以說不是?於「觀照身體.修復心靈」一書有個例子可分享:

有一個小男孩在沙灘上玩耍。尚未漲潮時,他用沙子堆了一座有護城河的城堡。開始漲潮時,起初的海浪都會剛好流進護城河。小男孩也因此感到自豪且開心。但隨著潮水越漲越高,最終還是把他的城堡給沖毀了,最後留下來的,只剩下擺著臭臉直跺腳的小男孩。

幾公尺外的沙灘上,也有一個小女孩在玩同樣的遊戲。但當她的城堡被沖毀時,掙扎的情緒並沒有維持很久,因為她開始發現了新玩法。每當潮水退去,她就馬上在地上挖洞,當海水再次湧上來,她看著海水如她所料的一一填滿這些坑洞,她就覺得很開心。

生命本是無常,既是無常,又何須執著呢?靜下來看看自己的杯子,面對生命的恆沙,你在乎的是裡頭的沙,亦或清淨無染的水呢?

各種宗教教義,皆不離「與人為善,修福修慧」。你今日做一善行,生命的水杯即會掉入一顆七彩琉璃,累積越多善行,琉璃的數目就越多。日後端視水杯時,見到沙子裡點綴者好多七彩琉璃,就會心生好歡喜。此外,也有另一派人,強調持戒斷惡,讓過往所留下的沙,就此停住,冀望日後所得唯有清淨無染。更甚者,有人既做善行,也恆持戒。言至於此,如此看待人生,「累不累啊」?

水,不因一粒沙,而改其清淨無染的本質。
水,不因一琉璃,而改其清淨無染的本質。
水,不因外相的混濁,而改其清淨無染的本質。

如果你能明瞭水的本質,不管你是看杯子裡的沙,還是杯子裡的水,終究也都是清淨無染的。大家都曾聽過六祖的傳世之句:

「菩提本無樹,明鏡亦非台,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」。

以古照今,其華不減。聖人前賢有其大智慧,而我凡夫豈能不起效尤?

近日有幸重讀「古今背書方法」,有段與我相應的話:

「余嘗謂讀書有三到:謂心到、眼到、口到,心不在此,則眼不看仔細;心眼既不專一,卻只漫浪誦讀,決不能記,記亦不能久也。三到之法,心到最急,心既到矣,眼口豈不到乎!」

為學,為人,為事之本,存乎一心,若能修習「心如止水」的功夫,則塵土必落,靈台也能獲得清明。

參考:
01:古今背書方法(宋 朱熹 朱子童蒙須知)
02:「觀照身體.修復心靈」。瓊恩.波利森科(Joan Borysenko),出版社:張老師文化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