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夫不慮而欲,性之動也;識而後感,智之用也。性動者,遇物而當,足則無餘;智用者,從感而求,勌而不已。故世之所患,禍之所由,常在於智用,不在於性動。」
這句話是引自嵇康的<答難養生論>,其意略作如下:
那些不需思索而產生的欲望,是屬於人類本性的需求。譬如你肚子餓了,自然就會有想要吃東西的欲望。但累積了許多不同經驗之後,你開始就會有好惡差別的感受,這是因為你的「心」已經開始在分別,知道哪些是好吃的、哪些又是不好吃的。
對於原始本性的需求,只要獲得了基本的物質供給,就不會再有多餘的乞求。但是對於那些已起美醜、好惡的心來說,則會為了滿足各種不同感受上的需求來費盡心思,也給自己起了許多煩惱、多了很多事情去憂心。譬如說,如果提供午餐的菜單只有一種,那你就沒啥好挑剔,就它了。但如果有很多種菜單可選擇,那反而你會因為不知道要挑哪一種菜單而煩惱。
所以,世人所面臨到的煩惱、所遭遇到的禍害,常常是起因於內心的貪求與好惡,而並不是自己最原始的需求。
而在嵇康同文出處,也提到養生五難,都可視為「智用」的壞處:
原文:
養生有五難:名利不滅,此一難也。喜怒不除,此二難也。聲色不去,此三難也。滋味不絕,此四難也。神慮轉發,此五難也。五者必存,雖心希難老,口誦至言,咀嚼英華,呼吸太陽,不能不回其操,不夭其年也;五者無於胸中,則信順日濟,玄德日全,不祈喜而有福,不求壽而自延。此養生大理之所效也。
注:
勌,勉也。勸或作勌。讀作:ㄐㄩㄢˋ
參考:
01:老、莊養生哲學的流變與影響
02:兩漢魏晉哲學史
03:嵇康與葛洪的養生論
2010年11月18日 星期四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